定远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那么你了解中国定远县概况吗
定远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秦汉时境内曾置阴陵、东城二县和曲阳候国,南北朝梁武帝普通五年(公元524年),置定远县。千百年来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叱咤风云人物。如:“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的东吴名将鲁肃;明大义,敢直言,察民情,有口皆碑的南宋名相董槐等。定远县文墨也曾一度佳誉天下,素有“寿(县)字,怀(远)画,定(远)文章”之美誉。东吴名将鲁肃、南宋名相董槐、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等均出于此。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罗炳辉、张云逸、谭震林、徐海东等,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
定远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东接滁州,西邻淮南,南依合肥,北连蚌埠。近入南京、合肥都市圈,远融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古有“境连八邑,衢通九省”之誉。与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紧密相连,具有明显的区位、交通、资源、成本和市场优势,是投资兴业的理想之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方便,京沪高铁、 淮南铁路、合蚌公路、合徐高速公路及其淮南连接线穿境而过,距南京、合肥等周边大中城市仅1小时左右车程,到上海6小时车程。
定远物产富饶,资源丰富。农产品主要有粮食、油料、水产品和肉类等,还盛产棉花、烤烟、大蒜、薄荷等经济作物。尤其是“定远猪”、“定远麻鸭”深受全国各地欢迎。油料总产进入全国前6名,居安徽第一位,粮食成为全国百强县之一,居全国第27位。年产粮食8亿公斤、油料1亿公斤,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畜牧养殖业发达。常年存栏生猪180万头,出栏110万头,1987年被列为国家瘦肉型猪基地,1996--2009年连续14年跻身安徽省畜牧生产十强县行列,目前,年生猪存栏量居全省第二,肉类总产首次进入全国百强县第88位、全省第6位。我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非金属矿产品种多、质量好。已探明的有岩盐、石膏、石灰石、方解石、大理石、麦饭石等23个品种。其中:岩盐储量为20亿吨,为安徽省独有,已形成年产120万吨盐的开采加工能力。石膏储量3亿吨,平均品位70%以上,已形成年产150万吨的生产规模。
定远蓄势待发,奋力跨越。2010年底至2015年底,财政收入从5.1亿元增长到16.1亿元,年均增长25.6%,预计地区生产总值从86.5亿元增长到15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从78.3亿元增长到166.5亿元,工业增加值从20亿元增长到48.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5.2亿元增长到51亿元,年均增长分别达11%、21.8%、16%和15.1%。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被国务院和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2012年,在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中由2011年的三类县第11位上升到第6位;2013年,县域目标管理考核进入全市前三位;2014年,获得全市第二位,实现进入全市第一方阵目标。
据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定远县汉族人口395150人,全县共有四个少数民族,回族5617人,满族6人,侗族1人,蒙古族1人。
据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定远县共有九个民族,八个少数民族共有人口1488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14%。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分布地区最广。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定远县共有22个民族和1个未识别民族。汉族人口最多,为762850人,占总人口97.72%。回族次之,为17412人,占总人口的2.23%。壮族264人,苗族41人,10人以上20人以下的少数民族有彝、布依、满、瑶、土家族,不足10人的有蒙、藏、维吾尔、朝鲜、侗、白、哈尼、黎、水、景颇、达斡尔、仫佬、毛难族。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县常住人口为779174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801966人相比,十年共减少22792人,下降2.8%,年平均下降0.29%。全县普查登记的户籍人口为981554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886431人相比,十年共增加95123人,增长10.7%,年平均增长1.02%。
定远有1个民族乡11个回族村、1个回民居委会(定城南大街回民社区),有回、壮、满等30个少数民族,其中回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0%以上。现设1所完全民族中学、4所民族小学。全县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3大宗教,有依法审批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114个。
近年来,定远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紧紧围绕“追赶跨越、争先进位”的奋斗目标,牢牢抓住打造千亿盐化产业和建设现代中等城市两大龙头,大力推进工业强县、开放活县、商贸兴县、城镇带动、统筹发展三大战略,着力打造白色盐化之都、红色旅游胜地、绿色生态家园,开创了追赶跨越、科学发展的崭新局面,正在日益彰显出将相故里、盐化之都、红色之乡、江淮明珠的独特魅力。在加快经济发展同时,坚定不移地把城市建设作为优化环境、改善民生、提升形象的先导工程,大力推进城镇化战略,坚持以大思路谋划,大手笔建设,大力度推进,以新区建设为龙头,全面掀起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促进了县城规模的快速扩张,拉动了城市人气的迅速聚集,改善了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优化了加快发展的投资环境,提升了定远的对外形象,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几年来的科学规划、大力开发和加快建设,全面拉开了中等城市的发展框架。城东新区构建了8平方公里的路网框架,建成了6平方公里核心区;工业园区构建了15平方公里路网框架,建成13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新县城。
按照建设环境优美、宜居宜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中等城市的发展规划,全方位提升城市品位。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新区基本形成了以提供公共服务为职能的行政办公区;以人民广场、生态公园、花园湖主体的休闲景观区;以龙星宾馆、定远宾馆、伟华新天地主体的商业服务区;以定远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主体的文化服务区;以城市花园、伟华幸福城、安盐国际、天裕国际花园、合蚌路安置小区主体的生活居住区;以合蚌路两侧组团开发形成的十里商业街;以“一环一纵一横”骨干的路网组成快速交通网,改善了人居环境,彰显了城市特色,提升了城市品位。
通过大力城市改造,建设安置房2.1万套,有9000多户居民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安置小区,提升了生活质量;通过引进苏果购物广场、阳光商业广场、嘉禧广场、伟华新天地商业街、金马时代广场、大润发超市等一批知名商家,改善了群众的购物环境;通过建设一批文化设施和城市景观,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聚集了城市人气。
定远位于合、蚌、淮、滁四个城市交汇中心交通便利,淮南铁路贯穿境内,京沪高铁纵贯南北并设有定远站,津沪铁路紧邻而过,合徐高速公路横跨境内。县城所在地定城距合肥和南京两机场仅不足两小时路程。淮南铁路、合蚌公路、合徐高速公路及其淮南连接线穿境而过,距南京、合肥等周边大中城市仅1小时左右车程,到上海6小时车程。淮南铁路、合(肥)—徐(州)高速公路纵贯县境西部,京沪高速铁路在境内长约50公里。公路有定远到合肥、蚌埠、滁州、三界、明光、朱巷、永宁等干线。至2013年,全县公路总里程2661.17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条50.47公里,省道4条194.499公里,县道17条355.412公里,乡道70条551.193公里,村道663条1509.604公里。
近年来,定远县不断加大投入,县、乡(镇)、村三级文化网络逐步完善,形成了以县级文化单位为龙头、乡镇综合文化站为枢纽、村农家书屋为基础的三级文化网络。
城区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先后新建了博物馆、图书馆、定远大剧院等多项文化设施。2008年6月动工兴建定远县博物馆(汉画像石陈列馆),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有藏品134件,2009年8月举行开馆仪式。2007年新建图书馆,建筑面积2260平方米,藏书8万册。2013年晋升为国家一级馆。县文化馆现有活动面积2800平方米,作为国办群众文化单位,是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阵地。发挥培训、辅导、引导社会文化活动功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培训10余项,举办大型节庆广场文化活动20多次,丰富群众文化活动,2012年由国家三级馆晋升为国家二级馆。定远大剧院于2008年9月竣工,集演出、电影、会议、展览等多功能于一体,拥有12个小型会议室、一个多功能厅和一个大剧场。具有同时接待多个会议、大型演出及大型会展的能力。电影公司2004年在原人民电影院原址上新建一座集电影、商贸、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现代化银海广场大楼,总建筑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2013年通过装修升级,和上海大光明院线合作新建一所集多厅、院线为一体的多功能数字影院,拥有7个豪华数字放映厅、影片全国同步上映。
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升级。实施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新建了2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79个农家书屋和22个电子阅览室。每个建成的综合文化站面积均达300㎡以上。具有书报刊阅览室、文化科技培训室、文化资源共享服务室、办公室、多功能活动厅等。配备了乐器、演出服装、电脑、电视、音响、办公桌椅、阅览桌椅、橱柜等设备。每个农家书屋面积都大于20平方米,配有兼职图书管理员,统一配发了书报刊橱、阅览桌椅,收藏图书、音像制品1600余册,涵盖历史、文学、农业科技、医疗卫生等领域。三是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按照每个乡镇不少于10台电脑终端的标准配置设备,一台服务器,安装了宽带,免费向居民开放,方便家中缺乏电脑的居民上网查阅资料,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业余休闲娱乐新场所。截止2011年底,我县所有乡镇都建有综合文化站,所有行政村都建有农家书屋。自2011年6月起,我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实行了免费开放,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活动场所
公园:花园湖公园、曲阳生态公园等、黎明湖滨湖公园、吴圩蔷薇公园、包青天廉政文化公园、炉桥淮溪公园等。
广场:阳光广场、人民广场、鲁肃广场、令狐山礼文化广场等。
其他:体育中心、定远文化馆、定远大剧院、银海广场、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定远博物馆、定远城乡规划馆、炉桥盐化规划馆等。
2013年,县图书馆晋升为国家一级馆,建成15个电子阅览室,举办全国首个农家(作家)书屋创立十周年座谈会。积极开展送电影、送戏下乡3300余场;投入540万元,启动池河太平桥修复工程;新建村级农民健身场所59个。
民俗节庆
藕塘民俗文化节:据明嘉靖年间所修《定远县志》记载,东汉人令狐子伯流落藕塘,寄宿山上寺庙中。当地百姓送衣送食,僧侣授其学业,子伯后官至楚国丞相,为感恩藕塘父老重修庙宇,塑寺中所供碧霞元君(俗称黑奶奶)金身并立塔为志。四乡八里村民纷纷拜谒,祈祷人寿年丰、国泰民安,后来便渐渐形成了三月十五藕塘庙会,世人秉承遗风,相沿成俗至今。藕塘令狐山庙会至今已延续近2000年。2012年定远县委、县政府将其升格为民俗文化节。
池河梅白鱼美食文化节:梅白鱼是池河流域特有的鱼种,鱼色如银,浆汁似奶,肉嫩味鲜,堪称鱼类一绝;每年的梅雨季节大量的鱼群从洪泽湖逆流而上到池河流域繁殖产卵生衍,遨游在池河水域,独特的池河水质盛产出闻名遐迩的梅白鱼。
能仁庙会:元朝末年,苏州民女和玉凤(即十三妹)投奔能仁地方义侠邓九公,劫富济贫,闻名天下。大明永乐九年,大殿重修,能仁寺成为远近香客进香拜佛的圣地。特别是二月初八这一天,方圆几十里的百姓,纷纷来到能仁寺烧香拜佛,敲锣打鼓、玩灯。是以商品交易、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民乐
民间流传的器乐曲甚多,有维妙维肖的《百鸟朝凤》,有细吹细打的《抱妆台》,有欢乐明快的《小开门》,有行云流水的《溪流情》等。打击乐方面有《小五番》《十八番》《喜鹊登枝》《兔子扒窝》等。每逢婚丧寿诞、逢年过节之际,爱好乐器的农民们或数人组班或数十人聚集,笙萧管笛,喇叭锣鼓,吹吹打打,热闹非凡。在锣鼓音乐中,以能仁乡凉亭班子为优,他们除双套大鼓、大锣、大堂锣外,还配有20至30面手锣(又名哈叭狗),演奏时轻如良霄月夜,急似暴风骤雨,风格独特,是定远县民间器乐曲中的一朵奇葩。
民间舞蹈
兰花灯:也称《扭兰花》,泛称《花鼓灯》,流行于全县境内。舞蹈中有“兰花”4至6人,“鞑子”、“岔伞”各1人,皆为男角。“兰花”上穿红,下着绿,头扎红色绸球,绸带披垂两旁,脑后梳独辫,双手持红巾,打扮俊俏;“岔伞”上穿镶绿边对襟白褂,下穿红色彩裤,头扎红巾,手持岔伞;“鞑子”上穿淡黄大襟便衣,袖口镶红边,外穿翻毛皮袄,头戴草帽圈,下穿茶色马裤,足蹬黑色长筒马靴,手拿芭蕉扇。《兰花灯》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了,相传在元朝以前,定远境内就有《兰花灯》班子,不过那时只有“兰花”和“岔伞”,因为在封建社会女子不准玩灯,所以,那时“兰花”皆由青少年男子扮演。抗日战争时期,在藕塘抗日民主根据地,逢年过节和开庆功大会,人民群众自发地掀起玩《兰花灯》的热潮,老百姓、政府干部、新四军官兵都参加扭跳,并在唱词上赋予新的内容。建国后,人民又自发地将男扮女装的“兰花”改为女性扮演,每逢佳节,都有好几班,甚至几十班《兰花灯》争相表演,在锣鼓伴奏中,且歌且舞,借以欢庆丰收,喜庆佳节,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狮子舞:流行在站岗、东兴、九梓一带,表现劳动人民智慧、勇敢和大无畏精神。
龙舞:流行于仓镇、池河、九梓、能仁等地,每遇天旱,人们舞龙祈雨,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新春佳节舞龙灯,常表达农民喜悦心情和祁求神龙福佑来年国泰民安。
花车、花船:用竹篾扎制彩纸糊成,船心坐一美女,四周4-6人,船头渔翁撑篙,船尾老夫掌舵,在鼓乐声中,见风采柳,边歌边舞,十分活跃。
其他还有花挑、蚌舞、跑驴、大头和尚戏柳翠、五马破曹等,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曲艺
定远境内流行的曲种有大鼓、琴书、评书、快板书、革命歌等,但主要的是大鼓、琴书。
解放前,曲艺艺人没有固定演出场地,没有组织,各自拜师求艺。在农村集镇和庙会上设摊演唱,有时也到大的自然村庄或富裕人家说唱。解放初,县文化部门设立流动艺人管理组,管理曲艺队伍。1956年,县成立曲艺协会。至1960年,曲艺协会会员由解放初期的30人发展到67人。每个会员发一枚金属会员证章和一张会员证书,按月缴纳会费,凭证在县内外流动演出。1964年至“文革”期间,曲艺协会被迫解散,曲艺艺人也遭到不公正待遇。1974年10月,又重新考核、批准69人恢复说唱活动。1978年10月恢复定远曲艺协会,对全县167名曲艺人员进行考核,择优吸收69名艺人入会。为加强管理,制定了新的《协会章程》和《演唱守则》。1979年2月22日,县文化局正式下文成立曲艺管理小组。80—90年代,农村曲艺活动逐渐减少,曲艺组织名存实亡。
定远曲艺艺人大部分识字不多,没有定型曲目,说唱内容较乱。为此,县文化馆曾帮助曲艺协会对《杨家将》、《瓦岗寨》、《包公陈州放粮》、《烈火金钢》、《平原枪声》等新、老书篇,进行加工、改编,并多次参加省、地曲艺会演。
定远曲艺分南北两大派,南派以李学圣为首,使用木质搭板,以大鼓为主。北派以王家珍为首,使用金属钢板,以琴书为主。较有影响的曲艺艺人有甘华福、刘正先,后被调入省曲艺团工作。此外还有琴书艺人柏芳珊(女)、陶家英(女)、陈庆余(盲人),大鼓艺人庞玉芳等。庞玉芳熔南北两派大鼓艺术于一身,演唱时绘声绘色,在群众中影响很大。
(一)鼓书 鼓书即《安徽大鼓》。演唱者一手执鼓槌,一手执搭板或鸳鸯板,边槌,边打板,边唱,边说,夹唱夹叙,韵味很浓,十分动听。
(二)评词 说书者面前放一张条桌,桌上放一惊堂木,以白话方式叙述故事,有声有色。
(三)琴书 一男一女两人合作,男人手操坠胡,女人一手执搭板,一手敲杨琴,有说有唱,有弹有敲。一般女的唱得多,音色甜美,娓娓动听,气氛热烈,节奏感很强,群众十分喜爱。
教育
1949年2月皖北四分区在定城开办津淮中学定远分校,招学生90余名,5月学校停办,大部分学生参加工作,少部分学生继续读书。1949年8月,恢复“定远初级中学”,招收两个班,学生93人。1952年,在炉桥开办定远县第二初级中学。1956年,在西卅店开办定远县第三初级中学,招收初一新生110人,教职员工15人。1957年在藕塘革命老区开办藕塘初中。1958年,开办池河初中、吴圩初中,定远一中首设高中班。当年,全县有6所初、高中,初中在校生2236名,专任教师79人,高中在校生114人,专任教师8人。1960年,炉桥中学招收了高中班;1962年撤销高中班,学生并入定远中学。1962年后,由于贯彻和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教学秩序恢复正常,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截至1990年,全县中等教育为国家输送了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中培养初中毕业生136484人,高中毕业生24239人。自1977—1990年,为大专院校输送合格新生2721人,部分学生大学毕业后继续深造,其中有博士研究生12人,硕士研究生43人。截至2012年,定远中学、定远三中成功创建为省示范高中,定远二中、炉桥中学成功创建为市示范高中,定远高中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2012年高考本科达线3219人,达线率47.07%,高出滁州市平均达线率3.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7个百分点,实现2012年高考录取总量与精品目标的双丰收。2011年,定远县被确定为中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研究试点县。2011年县职教中心被教育部授予“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截至2012年,定远有82所幼儿园,其中公办园43所,民办园39所,市级一类园2所,二类园7所,在园幼儿16068人。2011年新建公办幼儿园5所、民办幼儿园1所,改建3所,2012年新建4所,努力实现三年内每所乡镇拥有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目标。2012年,全县学前一年毛入园率8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53%,县示范幼儿园、民族幼儿园被评为“市级一类园”、定远县被确定为安徽省学前教育试点县。2012年,发放农村义务教育经费7302.6万元、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125万元。完成23个、3.1万平方米校安工程建设。新建标准化学校18所,新改扩建13所公办幼儿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被列为国家标准研究试点县。高考本科达线人数3219人,连续四年居滁州全市第一。
科技
在1978年省和地区召开科学技术大会和1982年县召开科技成果表彰会上,全县受奖励135项,其中省级4项,地区级13项,县级127项;农业80项,工业23项,卫生27项,教育3项,财贸5项,其他6项;受表扬25项。
1954—1990年,全县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在省级以上科技、学术报刊上发表文章113篇,其中医药卫生方面96篇,老中医蒋立基创造的“新加四妙汤”一方,被国家级《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收载。蒋立基、蒋运祥、蒋运胜3人合写的《蒋立基运用紫芍一贯煎治妇科病经验》一文,获省自然科学学术论文三等奖,滁县地区优秀论文奖。
卫生
建国前,定远县内以中医为主,西医甚少。行医者大多私人开办药店诊所,也有的赶集摆摊、串乡行医。药品数量、品种、医疗器械甚少。瘟疫猖獗,传染病连年不断,群众贫病交加。据历史记载:光绪末年,定远每年发生天花5100人左右,死亡1350人;麻疹15000人之多,死亡500人左右。民国24年(1935年)和35年,定远两次发生霍乱大流行,死人不计其数。全县人口平均寿命只有35岁左右,婴儿死亡率高达200‰以上。
建国后,县境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相继建立,实行中西医结合。至1956年,全县开办中西医联合诊所58个,中西医人员319人。随后逐步发展以西医为主,以中医为辅。至1990年,全县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528个,其中县属医疗卫生单位7个,区全民卫生院7个,乡镇集体性质卫生院54个,村级卫生室438个。卫生机构遍布城乡,医疗网点星罗棋布。从医疗预防到妇幼保健,从医政管理到药品监督,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医药卫生体系。
医疗设备不断完善。1949年,全县无一张病床。1990年,发展到1223张。建国初期,县卫生院仅有手术剪刀、镊子等简单医疗器械。1990年,乡卫生院大多有显微镜、少数有B型超声波诊断仪;区卫生院有手术包、超声波诊断仪、200毫安X光机等;县级医院有胃镜、激光治疗机、肺功能测定仪等先进医疗器械。卫生队伍不断壮大,全县有各类医务人员2893人,平均每1万人口中有卫生人员37名。
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建国初期,只能诊治一般的常见病,外科只能做一般小手术。以后不断分来一批批大中专毕业生,同时选派部分人员去外地学习,医疗水平逐渐提高,许多疑难和危重疾病得到诊治,高难度手术达到省内县级医院较高水平。1990年,全县人口平均寿命69.75岁,婴儿死亡率下降为16.1‰。2012年,定远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顺利推进,在安徽全省率先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诊察费调整和财政医保资金支付“三同步”。巩固完善基层医改成果,新农合实现扩面提标,参合率达98.3%。县总医院和曲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社会保障上,2013年新开工保障性住房888套,建成468套。全面完成新型农民培训、就业技能培训任务,新增城镇就业1.3万人。城镇职工五项保险参保人数16万人次,在全市率先完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任务。“一户多残”家庭全部纳入生活困难救助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