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的个人简介(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王国维)
与张恨水、张友鸾并称为“三个徽骆驼”的现当代作家、评论家张慧剑说:“中国有三大天才皆死于水,此三人者,各可代表一千年之中国文艺史——第一千年是为屈原,第二千年为李白,第三千年为王国维。”
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学院四大导师的陈寅恪,为王国维撰写碑文:“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胡适晚年回忆王国维:“人很丑,样子真难看,但光读他的诗和词,以为他是个风流才子呢!”
王国维堪称划时代的优秀之作《人间词话》,其中最著名的是谈到的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昨日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清末秀才,近现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与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不甘于做家庭教师的王国维,自1898年从到上海(时年二十二岁)至1906年三十岁期间,除在东文学社(上海,罗振玉主办)、东渡日本留学,还曾任教于南通师范学校、江苏师范学堂等。三十岁以后,转治文学。他第一次全面地向国人介绍了俄罗斯文学家托尔斯泰,并对莎士比亚、但丁、歌德等进行介绍和比较,介绍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名著及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等人。同时,王国维还对美学、词学进行研究,写出了著名的《人间词话》,对中国戏曲史进行研究,撰有《曲录》等多部著作,为《宋元戏曲考》的完成奠定了基础。
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政府解体,王国维携全家随罗振玉东渡日本,侨居四年有余。在罗振玉的帮助下,有机会静下心来做学问,研究方向转向经史、小学。他与罗振玉一家相邻居,平时互相切磋,往返论学,协助罗氏整理大云书库藏书,得以尽窥其所藏彝器及其他石器物拓本,并与日本学者广泛交流。 他治甲骨文字,始于此时。
由于专力于研究新发现的史料,并能以古文字学为基础,研究古史,从古器物到古代书册、服装、建筑,所涉甚广,著述甚丰。此外,在戏曲研究方面亦有重大的突破,所著《宋元戏曲考》,被誉之为“戏曲史研究上一部带有总结性的巨著”。这一时期,他的生活颇安定,学术上也更有成就,他自述此间“生活最为简单,而学问则变化滋甚。成书之多,为一生冠。”只因生计问题,有同乡邹安邀其返沪,为英国人哈同编《学术丛编》杂志,他不愿再以全家生活有累罗振玉,遂于1916年回国。
1921年年初,马衡受北京大学委托,再次来书邀王国维出任北大文科教授,为其所拒。
1922年年初,王国维允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通讯导师,但没有接受酬金。
1923年春,当时溥仪要选海内硕学之士,王国维经升允推荐,到北京充任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按清代惯例,在南书房工作,大都应是进士、翰林以上学问渊博的著名人物,王国维虽只是布衣出身,有幸得窥大内所藏,曾检理景阳宫藏书。
1924年冬天,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以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清朝),因阻于家人而未果。王国维结束了“南书房行走”的工作,遂有崇仰他学问的胡适、顾颉刚等人推荐他担任新成立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王国维推而不就院长职,仅任教职。讲授《古史新证》及《说文》《尚书》等课程,从事《水经注》校勘及蒙古史、元史研究,以其精深的学识、笃实的学风、科学的治学方法和朴素的生活影响了清华学人,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同时,他自身的学术也更加精进,学术成果丰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论殷周、释甲骨、释钟鼎,处处卓绝,语语精到,皆出自己心得、发明和独创,对古代历史古代地理等研究做出重大贡献,博得海内外学人的推崇和尊敬。
1925年2月,清华委任吴宓[mì]筹办研究院,并拟聘王国维为导师。王国维在请示溥仪后就任。此后,治学转入西北地理及元史。1925年9月14日,国学研究院普通演讲正式开始,王国维讲《古史新证》。1925年10月15日,加授《尚书》课程。
1927年6月2日,端午时节,榴花盛开。王国维雇佣了一辆人力车来到颐和园,大约下午3时,投昆明湖自尽。当时年仅50岁。
在他的衣袋里,找到一封外面写着“西院十八号王贞明(王国维三子)先生亲启”,内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也正因此,成为后世对其“举身赴清池”之因众说纷纭,其中最主流的是“殉文化”说。后其孙辈推测:“可能是病痛(“脚底巨痛”脚气病,好像是骨刺或骨癌),也可能是和带他出来的罗振玉有矛盾,或者是对时局的悲观,以及经历丧子之痛。”综合起来就是病痛、最钟爱的长子王潜明因风寒而去世、与亲家罗振玉(王潜明岳父)矛盾、对世事变化的苦闷,从而重度抑郁所致。
王国维一生共有两次婚姻。第一任莫夫人,1896年与王国维结婚,1907年病逝于海宁,生有儿子王潜明、王高明、王贞明。第二任潘丽正,1908年与王国维成婚,育有儿子王纪明、王慈明、王登明,女儿王东明、王松明,1965年病逝于台湾。王东明女士至今在世,现108岁高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