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左将军和右将军区别(古以“右”为尊 为何“左将军”高于“右将军”)
原题:两汉时期以“右”为尊,但为何“左将军”却高于“右将军”?
汉字中的“左”与“右”,原指一种方位词。然而,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人们却将“左”“右”与尊卑、高下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千百年来,随着王朝更替与社会变革,“尚右”与“尊左”传统被反复启用,以致于“左右尊卑”成了一笔“糊涂账”。在不同朝代,或是在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人们对于“左右尊卑”都有不同倾向。
尤其是汉代,作为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它对“尚右”“尊左”的倾向,曾一度影响到后世对于“左右尊卑”的看法。
一、两汉时期以“右”为尊
关于两汉时期的“尚右”传统,历代史家皆有论述。
唐代颜师古注《汉书》曰:“是时尊右卑左,故谓贬秩为左迁。”清人赵翼同样在《陔馀丛考》中提及:“两汉尊右卑左,久为定制。”
汉承秦制。汉代的“尚右”传统,很可能来自秦朝的规章制度。
从二十等爵位制来看,十一级的右庶长,高于十级的左庶长;而十四级的右更,同样高于十二级的左更。秦朝的官与爵常并为一谈,可见秦朝的政治制度已有“尚右”传统。
汉朝也不例外。就以百官之首的丞相来看,右丞相便高于左丞相。
据《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于是孝文帝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
陈平与周勃曾在平定诸吕之乱的过程中立下大功,是以汉文帝继位之后,欲加封周勃、陈平为左右丞相。可陈平认为周勃的功劳更大一些,遂将位次第一的右丞相让出。
除丞相之外,朝中其他官职,也大多遵循“尚右”原则。官职高的人,其名单也多在右侧,以示尊贵之意。
随着“尚右”传统的深入人心,“左”“右”在语意环境中的含义,也发生了明显改变。汉字“右”有了褒义词性,如“无出其右”等;而汉字“左”则带有贬义词性,如“左迁”。
西汉名臣丙吉临终之前,曾向汉宣帝刘询推荐人才,分别为杜延年、于定国与陈万年,并称“此三人能皆在臣右”。所谓“皆在臣右”,指丙吉认为三人才干皆在他之上。
同样道理,成语“无出其右”本意是指“无人可位列其右侧”,后延伸为“无人可以将他超越”。另有成语“右贤左戚”,亦指“尊重贤能而忽视亲戚”。
除此之外,古时还有“豪右”与“闾左”之分。到了后世,“豪右”“权右”逐渐成为世家高族的代名词;反观“闾左”,多指代平民。
综上所述,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语意取向,两汉时期皆是以右为尊。然而,这个“规律”一旦放到军职之中,就不再适用了。
二、汉代也有“尊左”传统
汉代重号将军之中,含有“左”“右”方位词的,当属四方将军。
据《汉书·卫青霍去病传》:“郎中令李广为前将军、太仆公孙贺为左将军,主爵赵食其为右将军,平阳侯襄为后将军,皆属大将军。”
按照史家“先书为尊”的习惯,可知四方将军的排名分别为前、左、右、后。换言之,左将军的位次应在右将军之上。这个“规律”,同样适用于汉末三国时期。
刘备称帝后,右将军张飞进为车骑将军,左将军马超则进为骠骑将军。又按《汉仪》载,骠骑将军“位次丞相”,车骑将军“位次上卿”,由骠骑将军位在车骑将军之上可知,左将军在右将军之前。
除蜀国之外,魏吴两国也有“尊左”传统。
比如左将军于禁,曾被授予假节钺之职。“钺”掌杀伐,假节钺有生杀大权,可见于禁的权柄更甚于右将军乐进的假节。又如东吴的左右督,赤壁之战期间,身为统帅的左督周瑜,明显比右督程普更有话语权。
综上可知,两汉时期虽以“尚右”为主流,但也存在“尊左”的传统。
三、两汉以“右”为尊,为何还会出现“尊左”传统?
据上文所述,两汉时期对于“尚右”与“尊左”的倾向,有一个较为明显的分层现象,它以汉武帝在位时期为分界线。
西汉初期(汉武帝之前)在职官、社会风俗等方面,皆有“尚右”传统,而汉武帝到汉末三国这段时期内,职官(尤其是军职)当中则出现了“尊左”传统。
且不论陈平、丙吉二人本就是西汉初期名臣,就连“右贤左戚”、“无出其右”这两个成语,其实也与汉文帝、汉高帝有关。可见西汉初期的“尚右”传统,的确颇为常见。
此外,从左将军位次高于右将军来看,至少在汉武帝时期,汉代便已经出现“尊左”传统了。翻开《后汉书·百官志》还会发现:左丞在右丞之前、左中郎将在右中郎将之前、左仆射在右仆射之前… …
这种官职中的细微变化,更多体现在军职之中。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极有可能是汉武帝执政以后,国家对外战事的增加,让昔日的军功爵制重新回到了朝堂之上。
于是,卫青、霍去病这样的“闾左”之人,得以凭借军功“封狼居胥”。随着“居左”之人在朝堂上的比重增加,“尊左”倾向先是在军职中慢慢普及,而后又影响到了其他官职。
话虽如此,两汉社会的总体倾向仍表现为“尚右”。
据《三国志·牵招传》记载:“当今之势,强者为右。”又据《三国志·姜维传》:“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
可以看到,这一时期与“右”相关的词语,依旧带有褒义词性。
为何朝中官职出现“尊左”倾向,而社会却依旧以“尚右”为传统呢?
显然,这与东汉以后豪族崛起的时代背景有关。
在当时,出身“豪右”的名士们,已经掌握社会中的多数话语权。他们“激扬文字,互相题扶”,利用自己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或诉说自己的价值取向,或传达自己的政治主张。
于是,在高门世族的影响下,当时的语意取向依然遵循“古制”,并继续倾向于“尚右”。这逐渐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认知,并对后世产生了不小影响。
以唐代为例,“尊左”是主流思想倾向。唐初年间的左仆射房玄龄,就在右仆射杜如晦之前。房玄龄善谋略,杜如晦有决断,因而史称“房谋杜断”,而非“杜断房谋”。
尽管隋唐时期以“左”为尊,但文人们遇到贬官,却依旧沿用汉代“左迁”的典故。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提到:“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
另外,李白和韩愈也分别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经典诗篇传世。
由此可见,虽说历朝历代对于“尚右”“尊左”皆有不同倾向,但语意环境中的 “尚右”传统,仍被当成一种典故流传下来,并被沿用至今。